這是一個信息極為豐富的時代,這是一個信息極為碎片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提升碎片化學習的成效變得非常重要。
一、知識整合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現在,人們每天接受的信息大量來自手機上的各類應用,獲取知識和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但是,時間和信息都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學習也隨之碎片化,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但是學習的效果似乎并不如人意。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系統性學習好還是碎片化學習好,一直是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提倡系統化學習的人主張多從書本上進行學習,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理論框架和體系。贊同碎片化學習的人認為,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必須與碎片為伴,必須適應。
碎片化學習,通常缺少一個完整的體系框架指引,多從相互之間缺乏聯系的大量細節材料上獲取知識,學習材料的先后順序大多也是隨機的。在微信上、在網絡上,人們可以免費、及時地獲取大量新鮮的信息,但由于篇幅的原因,這些文章大多在幾百字到幾千字,不可能像一本系統的著作一樣對一個知識領域進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大多只針對少數幾個知識點進行闡述和說明。長此以往,頭腦中學到的是大量的、細碎的知識點,沒有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看似每天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但實際上學習的效果并不好。在沒有建立框架進行整合時,在沒有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時,這些知識是極容易被遺忘的。
其實,沒有成體系的知識,不但是碎片化學習時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在研究前沿學科、前沿問題時同樣面對的問題,有時候尚不存在系統化的知識來源。比如,在科研的前沿領域,在剛開始的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大多沒有成體系的教科書或者研究專著,有的只是期刊上刊登的眾多研究論文,它們基本是針對一個個具體問題的研究成果。這個時候,為了要了解一個學科前沿,就必須去閱讀大量的論文,建立起對這個前沿領域整體上的認知。例如,中歐商學院教授陳威如創作《平臺戰略》一書時,研究了幾十家平臺企業,參考了204項資料,構建了平臺商業模式的整體框架。在日常工作中,人們時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新任務,需要了解和學習大量分散的、瑣碎的資料、信息和數據,建立起對問題和任務的全面認識,再尋找到解決方法。
因此,問題不在于輸入的知識是系統性的還是碎片化的,問題在于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二、知識整合的三個步驟
進行知識整合的一個完整的過程是:首先,建立該領域的知識框架;其次,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將能搜集到的重要知識點、信息和數據梳理到這些框架之下,并對一些重點知識點進行深度的挖掘;最后,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復習、總結和提升,構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又或者與其他知識進行交叉,進行更深入的一些思考,將更新、更深入的看法和見解整合到原體系中去。
>>>>
(一)知識框架梳理
梳理知識框架,是為知識點的結構化做準備。對于一個有專業積累的職場人士來說,對自己工作所涉及的領域大體都有一定的認識。對于這些有基礎的領域,花一點時間就可以把這些領域下的分支梳理清楚,列出這些分支的名稱和標題即可,不必涉及每個分支的具體細節內容。假如要積累招聘方面的知識,那么,知識框架可以列為:招聘的發展趨勢、招聘的最新理念、招聘的技術和測評工具、招聘的渠道、招聘的流程、招聘的成本、招聘的效果評估、領先企業的招聘實踐、招聘的實戰技巧和各層級人員招聘時的注意事項等等。
另外一種情況是,對所要學習的領域或者技能,沒有一定的積累,缺乏基礎性的認知,一開始并不能立即梳理出它的知識框架。這就需要首先找一些基礎的書籍或者找大量的資料來閱讀,這是一個快速閱讀的過程,目的是建立對這個領域全局性的基本認知,摸清楚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所包含的分支都是什么。
建立起一級分支后,還可以繼續梳理出它所包含的下一級分支。知識框架層級的數量,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以及學習的需要來確定。這是把一個相對復雜的任務分拆成多個簡單模塊,或者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多種單一因素的過程。
對于同一個領域,框架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框架的劃分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適合自己的基礎和工作的需要就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盡量符合MECE的原則,即這個框架的分支加起來大體能夠覆蓋這個領域的主要知識點,各個分支之間又沒有重疊。
>>>>
(二)知識點梳理與積累
這個階段是進行碎片化學習的主要時期,花費的時間比較多。看專業書籍時,在微信上閱讀文章時,參會聽專家的培訓和分享時,與同事進行討論時,都可以把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和知識點按類別梳理到框架對應的分支之下。仍然以招聘為例,或許今天在微信看了一篇文章,了解到一個好的招聘技巧和兩個新的招聘渠道,那么就可以把這些知識點分別放在招聘知識框架的實戰技巧與招聘渠道下。同時,也可以把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感悟、啟發、想法等等記錄下來。可以設想,如果我們每天讀幾篇這樣的文章,一個月、兩個月、半年之后,在招聘知識體系下積累的知識點就會非常的豐富和全面。
但是,如果不做這樣的整理,學習過的內容很難形成積累。大腦的記憶容量非常有限,這些在碎片時間里匆匆看過的內容,或許5天、10天還能記住,但過不了多久,就會把這些沒有結構化的知識遺忘掉大部分,更遑論讓這些知識點在頭腦中“繁殖”,創造出新的知識來。
所以,在第一時間把看到的重要知識和信息提取出來,梳理到知識體系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碎片化的學習而言,及時梳理、進行結構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這個階段的第二個原則是進行知識跟蹤。知識的跟蹤分為兩個類型,一是按照渠道進行跟蹤,二是按照知識點或者問題進行跟蹤。
所謂的按照渠道進行跟蹤,就是當看到一個作者非常有思想,或者一個出版社或出版系列的質量很高,那么可以把這些書和文章都找來看。這就如同我們認為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質量高,就必然會把它加入到關注列表中。
此外,通過微信、網絡上的文章,或者別人的只言片語,發現了一些感興趣的點,對工作和學習有幫助。如果這些文章并不深入,并不全面,那就需要把剛了解到的內容作為一個觸發點。另一種情況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些模塊比較完善了,但有些模塊還比較薄弱,需要進行集中性的突破,開展針對性的深度挖掘。它們是一個引子,引出我們后續的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按照知識點跟蹤。也就是說,根據這些觸發點,需要尋找更深入的知識和信息。尋找的辦法,可以是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也可以是找到專家去請教,或者是在網上去搜尋推薦書單和書評。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再次調整、細化知識框架,把學習到的新知識納入到新的框架下。
>>>>
(三)復習、總結與提升
在建立了框架,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梳理之后,對一個領域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比較多的認識。但進行碎片化學習的過程還沒有結束,還需要對梳理后的知識進行復習、總結與提升,這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第一,需要打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碎片化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積。這些知識點來自于不同的文章,它們的來龍去脈、相互之間的影響、背后的邏輯并沒有理清楚,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還沒有完全的構建起來。一個分支下的知識點和另一個分支下的知識點,相互之間是有可能是有關聯的,需要我們去思考、去發現這些邏輯關系。
第二,要注意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復習與總結。由于是在碎片化學習,一個領域內的知識梳理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完成的。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間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點全部記住,更難以融會貫通。這就需要時常抽出時間,對之前總結的知識進行重新的熟悉和審視,把學過的新知識點全部復習一遍。經過這個過程,對這些知識有了全面、整體的了解,可能會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實現新的成長。
第三,要找到知識的出口。開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不會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時的來翻看這些積累的知識點,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知識中間,有哪些是可以應用到當前或者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中去的,它們對工作將帶來哪些好處?有了這一步,就為新知識找到了出口,可以把需要應用的知識結合到工作計劃和任務清單中去,通過實踐再次提升我們對這些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短期內用不到的,還可以借鑒學習金字塔的思想,去教授他人或者撰寫學習文章。
三、碎片化學習的手機軟件工具
移動互聯網帶來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人們可以用手機開展碎片化的學習。筆者在手機上經常使用幾款APP,它們構成了碎片化學習的工具箱,能夠大幅提高在手機上整合知識的效率。這個工具箱中包含五類工具:語音輸入法工具、云筆記本工具、文檔掃描與識別工具、手機畫圖工具和備忘錄/任務管理工具。
>>>>
1.語音輸入法。
在手機上梳理知識,主要困難是手機軟鍵盤的輸入速度遠慢于電腦鍵盤,大大降低了在手機上輸入信息的效率。使用語音輸入法,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把學到的知識點、腦子里出現的想法記錄到手機中,以便日后再梳理、復習和深化。
>>>>
2.云筆記本。
云筆記本,如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等,是在手機上進行知識梳理的載體工具。無論是坐在辦公桌前使用電腦,還是拿著手機走在街頭,都可以把想要記錄的信息錄入到云筆記中。這種隨身、便捷記錄的特點,對于知識梳理的及時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超過了紙質筆記本。
>>>>
3.文檔掃描識別工具。
這類工具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種,是把需要閱讀的紙質書籍、材料用文檔掃描功能提前錄入到手機中,免去隨身攜帶紙質書籍的不便,可以隨時隨地掏出手機來閱讀;第二種,是把記錄在紙張上的信息,如隨手記錄的要點、討論的草稿、書本雜志上的重要的圖表等,用文檔掃描的功能輸入云筆記本,或者把實體書上需要摘抄的內容識別轉化成文字。
>>>>
4.手機畫圖工具。
有時候,需要記錄的不是文字,而是要把想到的邏輯框圖或者看到的圖表及時記錄下來,這就需要一款畫圖或涂鴉工具。畫好的圖片,用云筆記的圖片插入功能整合在相關文檔之下。
>>>>
5.備忘錄或任務管理工具。
這類工具用于記錄分解后的子任務。要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需要提前把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簡單的子任務,每個子任務的執行時間控制在10到20分鐘左右。每當有了一些碎片時間,就可以把記錄的子任務拿出來立即處理。此外,手機備忘錄也可以記錄臨時想到的點子,待以后再深化或執行。
總體來說,提升碎片化學習的關鍵在于知識整合,具體的過程是先梳理出整體的框架,然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開展碎片化的學習,把碎片化的知識整理在框架下。日積月累,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必然》一書說,在這個不斷形成且形成的速度不斷加快的時代,所有人都將是菜鳥。希望我們不斷提高碎片化學習、工作的技巧和能力,避免成為掉隊的菜鳥。